投资完成率高达72.6%,上半年完成投资1844.7亿元,包头在2025年盛夏交出的“期中答卷”,不仅提前撞线“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更以“项目为王”的雄心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之间,书写着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传奇。
65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324.2亿元,体量稳居内蒙古前三;2540.1亿元的年度投资计划,不仅雄踞全区榜首,更一举超越目标40.1亿元。与去年相比,项目总数新增22个,年度投资额劲增400.5亿元。数字无声,却澎湃着这座城市不甘人后、全力奔跑的雄心与底气。
当北方稀土绿色冶炼一号工程现场焊花飞溅,当华宏年产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项目车间框架拔地而起,这些火热场景正是包头发展密码的生动解码。5个百亿级“产业航母”项目如定海神针,19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98个10亿元至50亿元项目共同构筑起层次分明、支撑有力的项目矩阵。它们如同强劲引擎轰鸣不息,为这座城市持续注入不竭动能。
如果说包头稀土产业崛起初期靠的是“快”,那么驱动它破浪前行的核心动能无疑就是“创新”。包头已构建起以鹿城实验室、内蒙古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一院一校一国重一实验室两中心”的稀土创新平台矩阵错位发展、协同发力。13家国家级稀土创新平台在此扎根,新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翻两番的跨越式增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联动,“鹿城稀土光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日益紧密。一个层次丰富、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创新不再是实验室的孤芳自赏,而是从图纸到车间的疾速奔跑。
服务沃土,滋养产业参天大树。各项惠企政策提效能,12345企业专席全天候响应,包头将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保障视为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当华宏磁材万吨级厂房在塔吊林立间加速封顶,当湖南引卓恩电机项目在共享厂房内高效推进至设备调试最终阶段,企业负责人感慨:“得益于高新区的高效服务和成熟的配套环境,项目即将正式投产。”这“高效”与“成熟”背后,是这座城市俯身为桥、甘当路石的自觉。从项目签约落地到投产达效,全流程保驾护航,让企业心无旁骛地在这片热土上扎根生长、开枝散叶。
项目为王是态度,创新驱动是方法,服务护航是保障。包头用行动诠释了三者融合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那焊花飞溅处,是钢铁骨架在拔节;那参数校准声,是创新脉搏在跳动;塔吊旋转间,勾勒出产业未来的天际线。当项目引擎持续轰鸣,当创新浪潮奔涌不息,当企业家们交口称赞,包头距离重回历史最高水平的奋斗目标便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