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长臂划出的弧线里藏着地区的经济脉动,搅拌机转动时摩擦出地区的发展蓄能,工人们湿透的工装上蒸腾的是转型底气……石拐区重大项目规划图上的线条在当下一一加速“生长”,镌刻着破局攻坚的铿锵足迹。
2025年上半年,石拐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在年初确定的28个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基础上,又新开工18个,以增量项目牵引产业加快升级,总量跃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同步推进。一个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生态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悄然成型。
向新而行:科技驱动产业重塑
高质量发展首在创新,破题之钥仍是科技。作为老工业基地,石拐区深知传统产业的转型之路不仅要“旧貌换新颜”,更要“脱胎换骨”。
在亚新钢铁的智能调度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字和热力图,展示着企业转型升级的“智慧大脑”。今年,该公司投资20亿元实施13个技改项目,通过引入智能传感系统、搭建数字化管控平台强化全流程智能调度,实现效率、品控“双提升”。更值得期待的是,投资60亿元的亚新三期项目也在稳步推进,项目将采用先进涂镀、精控固化等技术生产不锈钢彩涂钢板,实现产品升级、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延伸。
特种合金产业同样焕发新机。继拓鸿项目一季度建成投产后,和顺、英可瑞两个项目先后落地,采用国内领先的直流炉技术,推动传统硅铁向高纯硼合金等高端产品跃升。据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能耗有望降低30%,综合效益提升超过50%。
在科技驱动下,全区上半年r&d投入增长190.4%,新增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5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内总数有望突破14家,一条由“制造”迈向“智造”的路径正在加速构建。
向优攀升:风电挺起经济脊梁
站在包头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的高地眺望,风电塔筒、叶片等构件如林而立,一座现代制造新城正在悄然崛起。风电产业,是石拐区转型发展的一张新名片。今年,山西天宝项目落地建设,填补了自治区风电法兰制造的空白,也标志着石拐在“风电全链条”构建中迈出关键一步。与此同时,中科传感、永益钢构等9个配套项目同步推进,打通了产业链关键环节,25类核心零部件实现“隔墙供应”。
上半年,地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已达78亿元,占包头市比重71.3%,占自治区比重37.5%,均比去年有所提升。制造业总产值占比79.4%,比去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更是达到42.6%,同比增长11.6个百分点,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已然成为石拐经济的坚强脊梁。
在此基础上,石拐区也在积极培育“新势力”——低空经济和数字经济。今年以来,新引进低空经济企业8家,通航机场联合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建自治区首家通航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及低空经济研究院,瞄准的是未来“空中出行”和“航空服务”的新赛道。数字经济方面,已聚集起一批检验检测、软件信息服务类企业,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30%,为转型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向荣聚力:城市发展活力迸发
从工业硬实力,到城市软环境,石拐也在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体系,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气、烟火气。
在新启用的铁路技术创新产业园内,人员集聚、配套完善,引人聚人4000人;喜桂图商旅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未来将成为集商贸、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地标;全域游客集散中心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推动旅游服务功能升级。
服务业的繁荣,数据最有说服力。上半年,全区新登记服务业企业180户,同比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26.9%,同比提升9.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带动就业、提升消费的中坚力量。
文旅融合亦步入快车道。7月,2025年中国大学生自行车锦标赛在石拐区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53所高校、300余名运动员参赛,不仅带动全区旅游热度持续升温,也极大提升了石拐的对外影响力和城市形象。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同比增长9%,文体旅正在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产业向上生长,城市向“新”而兴。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石拐区将牢牢把握项目建设主线,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在石拐落地生根。同时,紧扣“一个产业链全景图、一个龙头企业及重点企业培育清单、一个招商引资对象清单、一个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个工作专班、一个科技团队”的“六个一”思路,深化精准招商,加快项目建设,强化龙头带动,完善产业生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坚定的步伐,在这片厚重而奋进的土地上,书写更多属于未来的精彩篇章。